中國古代靈感出現的過程描述「沖氣」

Spread the love

作者:曹鴻輝

藝術家慣常會說創作靈感從生活而來。我們平時欣賞藝術作品,都會有些感觸。但是到底靈感怎樣從生活而來,卻說得十分玄妙。

其實這種所謂玄妙,正就是『玄』字的意思,就是十分幽暗,隱藏在感知世界以外的訊息。所謂幽暗,其實並不實在是暗黑,而只是一時未能覺察,如一片漆黑看不見一樣。暫時放開藝術,用另一個例子會較容易說明。舉例說一宗命案,凶案現場一片凌亂,內裡卻隱藏很多蛛絲螞跡,偵辦人員會靜心留意,一些線索有可能便會徐徐出現。這些初時覺察不到的訊息,便是『氣』。

說回藝術,又談談音樂。在18世紀初,緣用十二平均音來製作的鋼琴才面世,但還未普及。這種新品種樂器較用絕對音高的鍵盤樂器方便,唯獨是因為採用十二平均音來定音,有些微音差問題。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1722年,寫了《平均律鍵盤曲集》(BWV 846–893),用十二平均律的十二個音階,分別以大小調,一共寫了二十四首前奏曲與賦格曲。出版曲集的標題上還寫著「為使好學的音樂青年從中獲益,特別是供熟悉此類技巧的人消遣」,相信用意是推廣鋼琴這種新樂器。

到了1853年,一位法國音樂家古諾(Charles Gounod) ,在巴赫的平均律鍵盤曲集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BWV 846a)上,寫出一闋優美的旋律《聖母頌》,一直流行到現在。回看過去,這旋律其實一直存在,並隱藏在鋼琴曲中,卻過了百多年才給古諾聽見。

這些隱藏在我們面前又未為覺察的訊息,所謂的『氣』,亦就是靈感的來源。《道德經》14章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而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便是說『氣』雖然初時是如何的不知覺,但是從接觸或觀察事物當中,其實早已從五官吸收入體內。《道德經》14章還這樣來形容,說『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在意識未覺察前,這些訊息迎面而來也看不見。這些吸收了入體內又未為察覺的訊息,用現代術語講,可以稱為下意識訊息。

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中國古文字的定義裡,『視』與『見』是不一樣,『聽』與『聞』也並不相同。人憑眼耳等感覺器官接收來的訊息,受意識所覺察得到的是為感知部分,其實還有部分訊息未為意識所覺察感知,同樣一齊接收過來。所謂『視』,便是眼睛所吸收的全部訊息,包括感知和未感知的,而所謂『見』,是視覺上意識所感知得到的部分,即是看見。同樣地,『聽』是耳朵所吸收的全部信息,包括感知和未感知的,而『聞』是聽覺上意識所感知得到的部分,即是聽見。

這些下意識訊息,在未整理前,是雜亂無章,沒有條理,所以才不為意識所覺察,但當心靜的時候,這些早已吸收入了入體內的『氣』,便會走出來。《道德經》16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便說出這時腦海的狀況。『致虛極』,盡量拋開雜念,讓腦海虛空,所謂『萬物並作』,便是大量的『氣』沖入腦海,『吾以觀復』,讓自己一再審視。『守靜篤』,透過『靜』,這些雜亂無章的訊息便會慢慢沉澱,正如《道德經》15章說,『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濁水會漸漸清晰,一幅新圖象會慢慢呈現。這『致虛極,守靜篤』的靜心過程,並不刻意,是恬愉平正,自然舒坦的。

《道德經》21章最後把這個圖象出現過程或新思維出現過程,細加描述,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新思維的出現,起初跡象是若隱若現,思路若有若無,極不穩定及極不確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在思路若有若無,在跡象若隱若現,在不穩定及不確定之間,你會覺察到一些不尋常現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不確定及不穩定之間反反覆覆,你會覺察到其中有一些跡象存在。『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意識稀薄和幽暗之中,你會覺察到其中有一種精髓存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種精髓會逐漸顯得肯定和真確,它在相同情況下,可以重複出現,信實不欺。

《道德經》14章、15章、16章、21章合共四章,所描的描述了『沖氣』過程,便是捕捉靈感創意的出現,在思考方面,亦就是新思維出現的過程。普遍來說,亦就是細心分析事物作出取捨或總結的態度。《道德經》21章接續說『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老子當時便指出這種觀察事物的思維,自古自今都沒有改變過。這裡之所以說自古至今,就算筆者亦有同感,十分認同。

《道德經》21章再接續說『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意思是老子指出他何以了解世情呢?就是以這樣的思考方式觀察思考。為甚麼老子在《道德經》中引述這一套思考方式呢?老子就是希望當時的人放開思維,看清楚當世封建制度的不人道,希望重新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及平等的社會制度。

而這一句『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現在仍然合用,可以用這種前邏輯思考方式,分析事物、個人、人際、社會、甚至國際國間所發生的事情,筆者亦是以此觀察世事,真可說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很多事情難以解決,都是深層次矛盾所致,而深層次矛盾往往就是出在原則錯誤上,不找出原則性問題,只作技術性處理,只能治標,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註:原文於2018-6-29登於《灼見名家》網頁,題為『中國古代靈感出現的過程描述「沖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