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治困局的深層次矛盾

Spread the love

作者:曹鴻輝

政治理念的根本,我們燦爛的中華文化早有說明,『政者正也』,『政』就是政權運用權力來維持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正善治』,『治』就是人人安居樂業社會安寧。老子說『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人人有可以安居的合理居所,有可以安穩生活的工作,社會才算是公平公正,這便是『以人為本』政治。『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讓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便就是要營造好一個良好的營生環境。一個良好的營生環境,就是可以確保人人都有其謀生空間。

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就是說萬物之所以生長,是有賴一個生長環境,人類社會亦然,人類生活亦是需要有賴一個良好的謀生環境,大自然中萬物成長,有賴大自然營造環境,而人類社會,就要由政權去營造環境,這便是《道德經》所帶出的「權力社會責任」保障「基本人權」道理,即是『以人為本』施政方針。

可惜,從一眾官員說話中,「政治」兩字,只變成權力鬥爭的代名詞。香港特區政府施政,就是欠缺『以人為本』政治理念,只知政治就是權力,只知管理,老子說『長而不宰』,政府是要帶領人民生活,而不是只管理著一盤數,對社會發生的問題則置身事外。在不察資本主義的經濟理念出問題的前提下,特區政府只以為大興基建,攪好營商環境,經濟便會有起,民生問題便會解決。但是營商環境並不等如營生環境,在自由市場理念下,所謂攪經濟攪活營商環境,只有照顧大企業,並沒有攪活營生環境理念。要明白,自由市場發展至極端時,財權坐大,反而會不斷吞噬原有的營生環境,使市民賴以維生的謀生空間不斷萎縮,導致民不聊生,所以施政向商界傾斜就使人有官商勾結的感覺。

其實,特區政府堅守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原則,放縱了市場,變相使主理經濟民生的責任假手於財權,繼而變成對財權的倚賴,於是特區政府應有的公平施政權力便受到財權制肘甚至架空,無法再施為,正如管仲所說『二君二王』,出現了兩個權力中心。政權擁有照顧社會的權力,在土地使用及經濟民生事務上,不應該向財權妥協,更不應該哀求,經濟不前的責任不應諉過於市場。政府的責任是要建立並確保一個人人都能謀生及生活的營生環境,而不是只是營造一個給商家謀財的營商環境。政府施政,責任是全力協助人民生活,並非全力協助財權賺錢,否則,政權反而變成財權的附庸。管仲說『非君之所賴也,君之所與』,政權是不須依賴財權,其實財權的財富根本是政府政策所造成,所以在社會『鈞羨不足』時,政府是有責任檢討自己的政策的。

老子說『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說社會問題惡化,主因是執政者施政不正,數千年來都是同一道理,施政者應該引以為誡。基本上,自回歸後具體政策之失誤,已廣為人談論,問題在於欠缺『以人為本』原則及沒有營造營生環境理念。特區政府從來沒有提出營生環境的討論、沒有定立營造營生環境的政策、沒有建設營生環境的議案提交與立法會,甚至可能沒有營生環境這一概念。

建制派不察資本主義的經濟理念漏洞問題,只有全力支持政府施政,空喊先攪好經濟民生事務,實際上適得其反,加劇社會矛盾,就算對特區政府施政有不滿,他們都要順從。泛民主派亦不察資本主義的經濟理念漏洞問題,沒有創立營生環境理念,只知爭取更多公帑支配權來支助弱勢社群,因而衝擊政權。事實上,就算泛民主派爭取得到政府同意,多些照顧弱勢社群,在沒有新經濟方向下,施政政策仍然只會原地踏步,公義一樣沒有著落。

回歸後,特區政府只著重營商環境而忽略營生環境的建設,使營生環境不斷受壓縮,使謀生空間及謀生機會不斷減少。弄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前景,是不爭的事實,每年都有多個組織做調查分析,所得數據一直變差,可以說明一切。營生環境萎縮所帶來社會要承擔的社會成本,無法由營商環境所帶來的稅收可以補償。而同期間社會抗爭不斷升溫,與營生環境轉差貧富差距擴大有一致性發展,從回歸初時的議會內理性討論、非理性爭吵、吵鬧抗爭、搗亂性抗爭、議會內拉布,以至近年議會外街頭抗爭、衝擊立法會、在高官出席場合生事、佔領中環事件、以及新春旺角騷亂、本土意識抬頭,情況越來越嚴重,都是與民怨不斷加深成正比所致。

執掌政權的人其位置在社會中最特別,就是要負起照顧社會的責任,『政者正也』,施政必須公正,如何才算公正呢?就是社會各階層所有人都能夠生活,執政者最大的承諾就是確保社會所有人都能夠謀生,老子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若然弄到民不聊生,人民無法生活,社會抗爭便會出現,若不從淺易初時解決,社會問題便會越演越烈,所以老子跟著說『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真正的領導人會懂得從問題根本入手,馬上解決問題,便再沒有解決不了的社會問題了。

香港有必要重新深入了解民怨的深層原因,民怨惡化至社會抗爭,無非是為求公義,爭取社會能夠公平公正,那麼施政只要確保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挽回公義,民怨便會自然化解,抗爭亦會消失,這才是『挫其銳,解其紛』的態度。社會問題的根本,就是生活,所以老子說『報怨以德』,以履行「權力社會責任」來化解民怨,使人人都有謀生空間,人人都能生活,這樣才會社會安寧。

香港營生環境及謀生空間不足,是資本主義市場極化所導致,這才是社會不和的深層次矛盾,現在覺察了,便容易找方法解決。老子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要是政權施政『以人為本』,便不會有社會抗爭。同時,所有民怨的根本訴求是尋求公義,只要公義得到彰顯,民怨便會化解。以後評定政績,應該不再在於興建多少基建大工程,而在於人人均可以安居樂業的程度。談政績,甚麼基建甚麼措施都是假,人人可以安居樂業才是真。人人安居樂業,才會有真正的社會和諧。

 

註:原文於2018-6-29登於《灼見名家》網頁,題為『香港政治困局的深層次矛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