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經濟觀帶來原則性新思維

Spread the love

作者:曹鴻輝

「經濟」一詞,用作翻譯英文political economy,大致上取自『經國濟民』或『經世濟俗』等傳統觀念,東晉葛洪〈抱朴子。地真〉便說『以聰明大智,任經世濟俗之器』。所謂『經世濟俗之器』,就是務求萬民皆有所養,而營造營生環境,便是中國傳統的經濟觀。

 所謂『聰明大智』,在古代農業社會,營造營生環境,主要是要了解天時,以及認識土地及農作物等知識。所以〈管子。禁藏〉說『夫為國之本,得天之時而為經,得人之心而為紀』,政權掌權管治社會,基本在於掌握氣候環境,人人能夠生活,才能夠得民心,社會才會安寧。認識『天時、地利』,人人生活得到滿足,才會『人和』。中國古代經濟原理,就是這『天時、地利、人和』理念,貫穿著整個生產觀念,亦就『以人為本』經濟觀。現代雖然進入高新科技年代,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的『聰明大智』,但經濟『以人為本』原則理應不變,研究古代文化,是希望從中找回一些因時代變遷而失落了的原則。

〈管子。牧民〉說『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其中說『不務天時,則財不生』,所謂『財』,並非指錢財,而是指生產,更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DP),而且不止在於產量,還包含一個全民生計概念,是整體性及恆常性的。

〈管子。重令〉說『民不務經產,則倉廩空虛,財用不足』,人民能夠保持年年有生產,有恆常的產出,才能夠足以支持人民生活及國用。這裡帶出一個『經產』觀念,甚麼是『經產』呢?〈管子。重令〉接續解釋說『何謂民之經產?畜長樹蓺,務時殖穀,力農墾草,禁止末事者,民之經產也』。在古代農業社會,『畜長樹蓺,務時殖穀,力農墾草』便是『經產』。

『經產』即是人民年年可以憑勞力工作及生產,年年賺取生計。『經產』帶出兩個觀念,一個是「土地可再生」生產觀念,土地的根本利用價值,在於其可再生的生產意義上,及在於可再生生產對人民生活的意義上。土地的根本利用對營造營生環境非常重要,若土地只用作出售及建房地產,這土地可再生生產功能便會消失,直接影響人民生計。這便是高度集中房地產發展破壞營生環境的理性分析。

『經產』帶出另一個觀念,有『經產』人民才會有『經業』。『經業』即是人民可以長期或畢生賴以維生的專門技能,有了『經業』便可以自食其力及自立。有『經產』及有『經業』,生活才得到保障,這保障還是一個長遠生活的保障,這便是我們所謂的經濟前景。看不見前景,就是『經產』和『經業』受到破壞而無法重建。

上文〈管子。重令〉說『禁止末事』,所謂『末事』,便是沒有『經產』觀念的事業。與『末事』相對,便是『本事』,有『經產』觀念的事業便是『本事』。政權職責是帶領整個社會謀生,政權『務本事』是非常重要,所以〈管子。權修〉說『有地不務本事,君國不能壹民,而求宗廟社稷之無危,不可得也』,政權能夠『務本事』,才能夠團結社會令社會和諧,政權『不務本事』,便不能夠團結社會,只會令社會撕裂,危及『宗廟社稷』。

〈管子。立政〉說『好本事,務地利,重賦斂,則民懷其產』,政權『好本事』,就是要『務地利』,建設好一個營生環境,人人可以自食其力。一個政權有沒有『本事』,是指她照顧社會謀生的能力,而不是指她為庫房賺取到多少盈餘。〈管子。五輔〉再說『明王之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然後民可使富』,不斷多番說明政權的任務『在於強本事,去無用』,藏富於民。〈管子。治國〉更清楚指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政權的『本事』,就是要維持全民的生計,這亦就是政權的「權力社會責任」了。當然,現今社會已不是農業時代,生產方式大有不同,但是『經產』、『務本事』、『務地利』等基本施政方針,仍然非常重要。

〈管子。霸言〉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個所謂『本事』的『本』,就是『以人為本』的『本』。『以人為本』一詞就是出自《管子》,是指「政權施政是以滿足人民的生計為最基本」。現在經常聽到有人說『以人為本』,大意是指「以市民為服務對象」,其實『以人為本』原來的意義是更深遠得多。

現在進入高科技生產時代,除了機器取代人力外,沒有了這『經產』可再生生產觀念,生產只在牟利,再沒有生計觀念,一切營商亦以純牟利為目的和目標,幾乎是竭澤而漁,沒有經年謀生概念,所以沒有可持續性發展觀念,沒有長遠打算,沒有未來,變得前景暗淡及一切都不確定,這便是現今世界面對的問題,種種嚴重社會問題亦由此而起,令人束手無策。現在有人推動進入網絡經濟年代,只預見『經產』及『經業』觀念更進一步模糊,生產更為短暫。到底生產的意義是甚麼呢?現時整個經濟理念都是本末倒置。

現代經濟理念political economy,普遍是指在國家區域等的一定範圍內,組織一切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活動與關係的系統之總稱。而生產觀念在經濟學中,所指的是廠商或服務提供者,把其可以支配的資源或生產要素轉變為有形產品或無形服務等商品的過程。但是,整個現代經濟理念和生產觀念的定義中,裡面根本沒有人的位置存在,沒有謀生權保障的理念在其中。

就是這樣,構成了現代經濟理念的一個嚴重道德缺失。多年以來,失業及貧窮問題一直存在,雖然經濟學家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都致力研究希望能夠有技術性突破,可以把這些問題解決,但始終徒勞無功。重提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經濟觀,可讓檢討現有經濟原則,啟發新思維,以期重現經濟前景,為這些經濟道德問題找到出路。

 

註:原文於2018-03-27發表於《灼見名家》網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