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之『正奇』篇

Spread the love

作者:曹鴻輝

春秋之戰是利益戰,諸侯習慣了雄性爭強方式,以武力奪利,唯多數只得一時之小利,卻不察整體上的得不償失,無論如何,戰爭都禍延百姓,一是戰場上的傷亡,二是阻礙農耕生產,春秋時的民饑,多是由此而起。時至管仲,提出『以人為本』理念,立『法』而用『法』來制約『律』,使『刑律』有一個『以人為本』的審判原則,擺脫人治,保障當時人民,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權觀念,而這人權觀念上承上古時代自然觀的『陰陽調和』傳統,尊重生命,還保障謀生權。〔請參閱本網站內拙文:中國古代社會一體論 與全民保障「信」文化

〈孫子兵法。謀攻〉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的非戰思想,實際上是把戰場轉移,由沙場轉移至田土,不用刀劍用鋤犁,真正的化干戈為玉帛。

管仲、老子、孫子的非戰思想,就是這人權觀念延伸而來,比較全面,不單是追求免戰,兼且保障謀生,不同於現代的非戰思想。現代的非戰思想只留於口號上要求和平,只有要求政權免戰,力量非常薄弱。畢竟,現代非戰思想,突出的一套自由平等人權觀。多得這現代新思維的啟發,重新翻閱古籍,檢閱古代人權理念,找回《管子》及《道德經》的真正人權意義。只因自西漢起,政治制度出現重大轉變,思想轉為『以君為本』,加強帝制統治,使這套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的人權觀念埋沒了。

一直以來的戰爭,都沒有記上人民這一筆,而事實上,人民是戰爭的持份者,而且是最大的持份者。現在找回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的非戰思想,找回人民可以是決定戰爭的關鍵角色,探討戰爭,便可以重返人民的角度來觀看。

〈孫子兵法。九變〉說『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春秋時代,沒有太多職業軍人,只有小量是受俸祿的士,要是出兵,便由服兵役的人民組軍,所以人民在戰爭中,本來是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位置。

但是可以想像,在實戰時,人民兵之間的勇鬥,是難說勝負,在任何戰陣中,都會出現人民兵勇鬥,那又怎言勝敗。人在非到死亡邊緣,是難言奮戰。那麼,〈孫子兵法。軍形〉說『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形也』,人民兵又怎樣可以像『決積水于千仞之谿』一樣,形成這樣的氣勢,又怎樣可以如〈孫子兵法。兵勢〉所說『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虛實是也』,出動這些人民兵,又怎可以勇於迎敵而無敗?而且可以如石擊卵,毀敵那麼容易呢?這『奇正』和『虛實』這麼厲害,但《孫子兵法》又沒有詳細說明,到底這『奇正』和『虛實』又是甚麼?

〈孫子兵法。始計〉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此中說這個『道』,就可以令人民『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甚麼是『道』,便要回到《道德經》與《管子》所說的政權與人民的關係,政權以人民的生存生活為主要施政目的,可以說是政權保障人民謀生的社會責任,就是這個政權與人民的相依關係『令民與上同意也』。

這亦就是〈管子。兵法〉所說『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實際上是把治民政治理念融入兵法,在政治理念上,同樣也就是《道德經》51章所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當時的『道德』二字,並非是指甚麼行為準則,而是指政權照顧人民的『以人為本』理念,用現代術語說,可以說是「權力社會責任」,是政權全面性的照顧全民生活的責任。

但要說明,這所謂的「權力社會責任」是陰性,除了社會責任之外便再沒有其他,是中國古代『陰陽調和』社會理論的重要構成部分,以陰性來調節社會上剛強的陽性。《道德經》2章說『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上古時代就是這「權力社會責任」使政權與人民建立良好關係。〈管子。幼官〉便說『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則民人從』,人民生活有保障,才會支持政權。

政權保障人民謀生的政治理念,就是老子所說的『以正治國』。〈孫子兵法。始計〉說『故經之以五事』,其中『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意思就是指因應天時地利發展農業經濟。以發展經濟保障人民生活以強民,就是老子所說的『以奇用兵』。

〈管子。七法〉說『為兵之數,存乎聚財,而財無敵。存乎論工,而工無敵。存乎制器,而器無敵。存乎選士,而士無敵。存乎政教,而政教無敵。存乎服習,而服習無敵。存乎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存乎明於機數,而明於機數無敵。故兵未出境,而無敵者八』。這『以奇用兵』是無敵的。實際上『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時,人民兵之勇,只是勇於耕作,勇於生產,勇於生活,民富國強。事實上,落實農業生產管理,人民投入生產,比起上戰場會積極得多。這個便是《孫子兵法》所說的『正奇』。〔請參閱本網站內拙文:管仲和平主義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以正治國』的『治』,相對便是『亂』。《孫子兵法》便說出這個強兵之勢取勝,以兩國國民生產的強弱比較,反映『治』『亂』,『治』『亂』相比,勝負已分。所以〈孫子兵法。兵勢〉說『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也』。而春秋時代的『亂』通常是由諸侯『不善政』導致民不聊生而來,所以『治』『亂』之分就『善政』與『不善政』之分。〈孫子兵法。始計〉說『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在廟算就用這『治』與『亂』來計算雙方的實力。〈孫子兵法。兵勢〉說『以治待亂,以靜待譁,此治心者也』,就是以『以正治國』奪敵國三軍之氣。〈孫子兵法。兵勢〉說『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哉』。『以正治國』就是與『以奇用兵』相生,『以正治國』與『以奇用兵』的相互關係就是『循環無端』,『以正治國』就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奇兵』。在實戰戰場上,是沒有『正奇』可言,只有殺傷。相反,《孫子兵法》根本就是以這『正奇』的『詭道』來止戰。

『以正治國』施政用在本國可以增強本國的實力,而『以正治國』施政策略可與別國分享,讓別國也同樣『以正治國』,讓別國也可富強,人民也有生活,以這樣方式進攻而達至非戰,這就是〈孫子兵法。虛實〉所說『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也即是〈孫子兵法。始計〉所說『利而誘之,亂而取之』的非戰式取敵方法。這『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的進攻方式,是可以使敵人自願接受,這便是《孫子兵法》所說『虛實』的玄妙,〈孫子兵法。虛實〉便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

春秋時代『諸侯之謀』,所謀的是增加自己的私利。〈孫子兵法。軍爭〉說『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事實上,當時諸侯互相攻伐,不單是為掠地,同時還要掠奪人民,因為有人耕作,土地有產出,諸侯才會有利,所以春秋時代的是利益戰。而就是只因為『利』,謀利可以有多種途徑,有直途,有迂途。『以正治國』就是直途,戰爭就是迂途。就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可以不用戰爭而達至各方面都得益,諸侯得益,人民亦得益,所以〈孫子兵法。謀攻〉說『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道德經》57章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就是進可攻退可守以及能夠保全天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管仲相齊政策,就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為齊桓公主政四十多年,使齊國『小匡』,最後『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得到一時的天下太平,諸侯國之間互相解困,民間輕賦稅事生產。這就是〈孫子兵法。兵勢〉說的『以正合,以奇勝』。

〈管子。小匡〉便記載著這段歷史,說『故鈞之以愛,致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是故天下小國諸侯,既服桓公,莫之敢倍而歸之,喜其愛而貪其利,信其仁而畏其武,桓公知天下小國諸侯之多與己也,於是又大施惠焉。可為憂者為之憂,可為謀者為之謀,可為動者為之動,伐譚萊而不有也,諸侯稱仁焉。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正,廛而不稅,以為諸侯之利,諸侯稱寬焉。築蔡鄢陵培夏靈父丘,以衛戎狄之地,所以禁暴於諸侯也。築五鹿中牟鄴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勸於中國也。教大成,是故天下之於桓公,遠國之民,望如父母,近國之民,從如流水,故行地滋遠,得人彌眾。是何也,懷其文而畏其武』。

春秋時代諸侯發動戰爭,人民都知道只是諸侯為奪私利,出戰時,是不會為諸侯而賣命,只會為自己求生而奮戰。當時人民是有選擇權,可以用腳投票,移民到可以生活的地方。管仲治下齊國之強,正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人民歸之如流水,使齊國擴大生產力而因而富強。

畢竟人亡政息,『一匡天下』的太平日子只是曇花一現。而春秋末再經過兩百多年的戰國之亂,之前這套『以人為本』人權觀及經濟觀,以及「權力社會責任」理念完全消失。自西漢起,歷史進入了『以君為本』時代,經濟是人民自理,朝廷只管抽稅。

在西方,自羅馬帝國興起,同樣是走入了『以君為本』時代,經濟亦差不多一樣發展,由人民自理,朝廷只管抽稅。至15世紀,歐洲殖民地主義興起,『以君為本』的殖民地霸權出現,國家殖民地外展勢力協助國人外貿發展,歐洲各國商人經商所得的財富,是與政權互利,亦由市場爭奪戰演變成戰爭。歷史不多說了,至18世紀共和政體以及資本主義的出現,經濟展開自由貿易的道路,事實上,只是『以君為本』理念,由政治轉而走入市場,在市場上,企業形同一個個『以君為本』國家。

西方經濟理念,由字源學分析,國家經濟實際上是相當國家財政管理,是『以君為本』的。所以現代人學經濟,都是指理財,包括企業理財,或個人理財。這與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照顧每一個人謀生的經濟觀定位完全不同。在這種『以君為本』理財觀念下看市場,都是為著增加自己財富而去搶奪,美其名為競爭,包括國家層面、企業層面、以及個人層面。按中國古代『陰陽』理論而論,這便是老子所說『萬物負陰而抱陽』的陽性,或稱為雄性。

現代在這種『以君為本』的經濟思維下,一切都是陽陽對決或雄雄相爭,這種形勢與春秋時代諸侯相爭何其相似。現時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只是由經濟層面惡化至政治層面而已,可惜,無論是經濟層面或政治層面,都是雄雄相爭,問題是解決不了,受害的只有是兩國的人民。〈孟子。盡心下〉便說『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

在『以君為本』思維主導下的世界,貧窮問題是無法解決,市場發展至惡性競爭是無法解決,軍事對壘的國際格局亦開始逐漸形成。面對這個形勢,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經濟理念以及全民保障的『信』文化有必要重新介紹出來,經濟問題得到解決,政治問題便得到解決,由此可以避免戰爭再發生。『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可會是解決問題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請參閱本網站內拙文:中國古代以人為本經濟觀 為現代帶來新思維

〈孫子兵法。謀攻〉說『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已說明『屈人之兵』並非實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不能長久,長久之計是以能夠保全所有人的生命,『以無事取天下』。孫子的橫向思維,直說出來,就是用經濟手段化解戰爭。

註:原文於登於《灼見名家》網頁「『上兵伐謀』之『正奇』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