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輕重

Spread the love

「權衡輕重」是管仲以和平方式平衡各方利益的手段統稱,以處理社會、外交及人際等問題,多個實例詳見於《管子》七篇輕重篇。而平衡是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文化傳統。

《廣雅.釋器》︰『錘,謂之權』及《前漢.律曆志》曰︰『衡,平也。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

權的原意是秤錘的意思,秤靠槓桿原理來量度物體重量。而中國傳統的秤,支點靠近量重物一端,量重物掛在短的一端,利用移動掛在長一端上的秤錘,使秤取得平衡時,便可從長端上的刻度得知量重物與秤錘重量比值,再按秤錘的法定值而得知量重物的重量。秤取得平衡時,可以說是持平,否則,秤杆便會傾倒。

中國古代出現貧富懸殊,令至民不聊生,執政者便會用手法調節社會,調通民利,讓人人都能夠生活。中國古代便用秤來寓意整個社會,社會不平時,移動社會秤錘使社會回復平衡,移動這個權的力量便是權力,行使這平衡社會的權力的組織便是政權。此所以說『政者,正也』,中國古代的政權觀念,就是有為社會主持公正的責任,亦就是老子所說的『正善治』。從中文字源學來說,權力就是含有社會責任於其內的意思。中國古代一直有權力平衡社會利益照顧弱勢社群的傳統。根本,政府掌握了運用公帑及社會資源的大權,對調解貧富懸殊之重大社會矛盾,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管仲是中國歷史記載上第一個提出「權衡輕重」理念的人,《管子》一書用了很多篇幅詳盡地解釋「權衡輕重」的理念和運用。諸如:

『桓公曰:「事名二,正名五,而天下治。」「何謂事名二」?對曰:「天筴,陽也。壤筴,陰也,此謂事名二。」曰:「何謂正名五」。對曰:「權也、衡也、 規也、矩也、准也,此謂正名五』〔管子。揆度〕

『故為人君不能散積聚,調高下,分並財,君雖彊本趣耕,發草立幣而無止,民猶若不足也』〔管子。輕重甲〕

『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准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管子。國蓄〕

『物臧則重,發則輕,散則多。幣重則民死利,幣輕則決而不用,故輕重調於數而止』〔管子。國蓄〕

『散則輕,聚則重,人君知其然,故視國之羨不足而御其財物;穀賤則以幣予食,布帛賤則以幣予衣, 視物之輕重而御之以准』〔管子。國蓄〕

重提「權衡輕重」,而因為這失傳已久的古代理念,對現今社會如何化解貧富懸殊問題,意義重大。

權衡輕重

《管子。輕重甲》篇說:『管子曰:「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百乘之國,必有百金之賈。非君之所賴也,君之所與。故為人君而不審其號令,則中一國而二君二王也。」桓公曰:「何謂一國而二君二王?」管子對曰:「今君之籍取,以正萬物之賈,輕去其分,皆入於商賈,此中一國而二君二王也。故賈人乘其弊以守民之時,貧者失其財,是重貧也,農夫失其五穀,是重竭也」』。

《管子。輕重甲》篇這一段文字是說:管仲說,有萬輛戰車的強國,必有萬金的大富商。有千輛戰車的次強國,必有千金的中富商。有百輛戰車的弱國,也有百金的小富商。這些富商並非政權所倚賴,反而他們的財富是政權所給予。所以政權若果不明察地發司號令,一個國家便會出現兩個權力中心。桓公問,何解一個國家會出現兩個權力中心呢?管仲回答說,政權從農民收來稅收,有責任以公正態度調節市場上的買賣,若對商人利得稅徵收過輕,盈利大部分便落入富商袋裡,讓商人操縱著人民命脈,形成財權與『以人為本』為己任的政權抗衡,這樣便造成一個國家出現兩個權力中心。富商會趁失收的時候乘機向農民打主意,向貧窮的人謀財,令窮人加倍貧窮,農民本來已經失收,亦變成雙重打擊。

現今資本主義極化,便出現了兩個權力中心,財權與政權抗衡。『以正萬物之賈』便是中國古代市場上的權力社會責任,兩千多年前的農業社會有其農業社會的手段調節社會,古代人尚且懂得以人為本以民生為重。現今已是科技時代,時代已經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以人為本以民生為重的道理應該不變。到底何謂公正?市場上的依法進行買賣是否就是公正呢?到底那個法如何才算是公正呢?『道可道,非常道』,重現以人為本以民生為重的理念,新時代亦應該有新手段去創造新的未來。

管仲權衡輕重理念,不只在於調節財權,且以物之輕重來定價調節市場供求。《管子。國蓄》篇說:『凡輕重之大利,以重射輕,以賤泄平。萬物之滿虛,隨財准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說:重視物件應有的價值,來擺平物件因他人輕視所造成的浪費,以低買高賣方式,來處理物件異時或異地的供求平衡。現代式的『以重射輕,以賤泄平』,就是要重視民間智慧及才能應有的價值,來擺平受市場輕視所造成的浪費。

『權衡輕重』是建基於對人的尊重,尊重窮人的基本人權的同時,亦對富人尊重。『權衡輕重』不是一個均產的概念,亦尊重私產擁有權,只是在富人積財去到一個臨界點,令至弱勢社群的基本生存權得不到保障,這時候才調節市場,令到富人所集結成的財權難以再繼續積財,不使其進一步剝奪窮人的生存權。富人積財所做成的集體壟斷,並非只是市場壟斷觀念,而是生存權的壟斷。

金錢的意義

《管子。國蓄》篇說:『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託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先王以守財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管子。國蓄》篇這一段文字是說:玉石出自禺氏,黃金產自汝漢,珍珠產自赤野,三者來自不同地方,距離中原十分遠,相隔萬水千山,交通非常不方便。先王因此才倚重它們,以珍珠玉石為上等貨幣,以黃金為中等貨幣,以刀布等銅幣為下等貨幣。三種貨幣,握在手裡不會令自己溫暖一些,也不可能用作食用來飽肚。先王倚重貨幣,只是用來作交換糧食物資的媒介,調節社會民生,好使社會安寧而已。

中國古代進入農業社會後,雖然形成了財產觀念,但人與人之間彼此互補不足時,只有以物易物。及至商朝商業興起,才出現通貨作為以物易物的媒介。貨幣必須罕有,才有其穩定性。中國古代黃金玉石珠寶,在中原十分罕有,才以它們為貴重貨幣,越罕有必越貴重,黃金玉石珠寶外,還有銅造的刀布幣,因為銅較普遍而價值較低。

貨幣的起源都很容易理解,與現今理念相差無幾。然而,貨幣出現的用意在現今世界卻已遺忘了。所謂『御民事』是說調節社會民生,最重要是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其實商業發達以後,中國古代同樣形成了一個大市場,雖然有貿易賦稅,但完全沒有管制。時至周朝,賦稅嚴重,雖有向商人徵貿易賦稅,但向農民徵田地租稅,影響更嚴重,結果與現代一樣,同樣導致富者越富貧者越貧。時至春秋時代,管仲提出權衡輕重理念,以民生為重,借用齊桓公的權力,平衡民間富人謀取暴利的途徑,調節社會,充分發揮權力社會責任。這權衡輕重理念便是老子所說『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化解所有謀取十倍百倍暴利的方法。這種權力調節社會的意識,一直存在在有識之士心中,如漢桑弘羊均輸平準法及宋王安石變法,都是一脈相承。以民生為重,亦是道德最基本原理。

所謂貧富懸殊,並非光是指財富的差距,而是最富的一群人,擁有超乎尋常之多的財富。多能多得的理念沒有問題,問題只在於窮人無法生活,與富人擁有過多財富不無關係。富人不斷賺取財富,無非以此表示自己有過人的能力而已,倒不如把能力發揮在貢獻社會上豈不更好。管仲說『三幣,握之則非有補於煖也,食之則非有補於飽也』,可以說是一種警醒。

都江堰

都江堰運用和諧原則平衡原理來解決水患,兼且化危為機,造福社會。

在古代,四川岷江水患連年,令成都平原南半經常澇災,而北半卻又經常受旱災之苦。戰國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兩代,因應地理形勢,設計及興建了都江堰及一系列水利工程,解決了成都平原南半經常洪澇成災,整治水患,同時調通水利,解決北半旱情,便利灌溉,經歷兩千多年,直到現在人民仍然受益。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千米處,是中國至今仍然使用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之一。都江堰是戰國時代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公元前256年至251年興建,歷代整修,兩千年多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三大主體工程,『魚嘴』起分水作用、『飛沙堰』溢洪排沙、以及『寶瓶口』負責引水。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便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現今世界普遍行資本主義經濟,已出現極化現象,資金在富人手中累積,有如洪水一般,資金只在金融市場上打滾,開創不了職位,且造成通脹,嚴重影響民生。基建社會企業便有如都江堰一樣,起分流作用,疏導資金並引資到實業,開創職位,解決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