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無邊說文言

Spread the love

作者:曹鴻輝

南音「客途秋恨」開頭兩句,『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本身對仗成聯,且頗有詩意,但領略詩中意,又有幾人。

文字或詞語,經過時間沖洗,意思可能會走了九曲十三彎,望不見其義。在此用個有趣的例子,便可明白。在八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過一輪「大蘿蔔褲」,外來人多數以為這種褲的褲管粗褲腳窄,像蘿蔔一樣,故名。其實時人都明白「大蘿蔔褲」初時因為坐圍闊,相信在女人街,笑稱之為「大Law Pat褲」而起,而「Law Pat」就是屁股。何故屁股又稱為「Law Pat」呢?原來屁股像兩個大柚子,大柚子跌在地上時,會碌碌滾轉,所以廣東人稱大柚子為碌柚,而說屁股時再轉稱為「Law柚」。說回「大蘿蔔褲」,若直呼「大Law柚褲」,有些「不雅」,而小孩打屁股Pat Pat有聲,所以小孩的屁股又稱為Pat Pat或Law Pat,所以這種褲稱為「大Law Pat褲」,夠諧謔,亦不算太礙耳,但寫出來用英文也不好,結果寫成「大蘿蔔褲」。

回說「客途秋恨」,所記是中秋月夜睹物思人。『涼風有信』中的『信』字,是信實的意思。每年的中秋夜,就是會涼風颯爽,信守無欺。『秋月無邊』,則源自南宋朱熹〈六先生畫像贊.濂溪先生〉之『書不盡言,圖不盡意,風月無邊,庭草交翠』。『風月無邊』是朱熹稱贊周敦頤,風範如皎皎明月,漫無邊際,園庭風送,學生如沐,吹得綠草如茵。

但是騷人墨客,每每風花雪月,大多是談男歡女愛,「風月」二字如「風流」二字一樣,逐漸變色,『風月無邊』亦變得令人有遐思,以為有不盡的風流韻事。後來有人作拆字謎,謎面是「虫二」,打『風月無邊』。時至今日,可能會有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风月无边」怎會是「虫二」呢?可能用「乂二」他們會明白多些。文化流失,有無意,有刻意。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兩句,留白很多,其實是說,每年中秋月夜,都會涼風吹送,恪守誠信,但是,你與我定下盟約,為甚麼還不見你回來?今夜中秋,明月高掛,普照四方,無邊無際,我看見,你亦應該看見,大家同對一月,但是你究竟在何方呢?所以『涼風有信,秋月無邊』接下句,便是『思嬌情緒,好比渡日如年』。

文言文不只是一種與古人溝通的語言,用以了解古代社會,了解古代文化,同時,還是一種藝術,習慣寫字的人,掌握每一個用字,漸漸行文洗練,偶有拾得時,會不直訴衷腸,只意會文字之間,這便是詩意,而在此情形下,文與言必定會分開。若然用語體文來表達『涼風有信,秋月無邊』的含意,可能要用上數十字,且失去了原作所令人感受到的詩情畫意。

現在學生怕學文言文,在教學上,到底有沒有理解到文言文並不只是古文,而是有其文化上的功能呢?這是教的責任。若古文就只是古代文字,學生根本不知道學習古文要來做甚麼?就算學了幾篇範文,那又怎樣呢?文化斷層便就是這樣形成。

 

註:原文於2018-6-29登於《眾新聞》網頁,題為『秋月無邊說文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